上周去石門水庫看落羽松不夠紅,
小弟說,這周去宜蘭看。由於是補班日,相對交通稍好些,
我們先到羅東運動公園。
儘管是冬至日,溫暖陽光攝氏28度,真的很舒服,而且光線充足,公園裡的景色怎麼照怎麼好看
以下是羅東運動公園及周遭的景色:
上周去石門水庫看落羽松不夠紅,
小弟說,這周去宜蘭看。由於是補班日,相對交通稍好些,
我們先到羅東運動公園。
儘管是冬至日,溫暖陽光攝氏28度,真的很舒服,而且光線充足,公園裡的景色怎麼照怎麼好看
以下是羅東運動公園及周遭的景色:
周五(12/21)下午去寶藏巖,和因貓咪而巧遇、認識的約旦藝術家Deema見面聊天。
我們待在詩人徐大和夥伴開的登小樓(以前的寶記),Deema請我喝一杯綠茶。
這是我第一次在登小樓坐下來聊天,不過她們似乎很快就要撤離了,因為有新的單位進駐。
和Deema聊天很愉快,不過她身體不適,我也因晚上要到海桐聽王德瑜的創作分享而必須離開,
離開前又再往展場仔細看了一下,拍下一些現場照片。
我依然喜歡Deema現場處理和肖像攝影的影像功力。
但她說,她並未要求被攝者特別為她擺拍,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陪伴之後,被攝者自動在她面前表演起來,或是無視於她的鏡頭而展現日常中最自在的一面。
但我依然覺得,在人物的抓取上,一些細膩的表達很動人。
另外就是展場空間,很妙的是,她使用的也就是一些二手的舊傢俱,但經過一些燈光和布料的處理,散發出一種溫暖而人性的氣息,
還有就是入口處的一個故事,說著一位台灣友人曾經帶給她的一盆植物,和寶藏巖的一樣。然後這位朋友幾年前癌逝了……
生命/死亡/記憶/消逝……,這些構組成一些莫名令人心懾的展場氛圍,非常吸引人
是我覺得很棒的部份,以下就放些現場紀錄的照片吧:
從展場出來時,一輪皎潔的月亮正升起,
寶藏巖寺在迷濛暮色中,顯得十分詩意而幽遠
近景,是新增的小盆栽,襯著背景中的高架道路和其上的車流,然後我轉往另一個目的地去了~
昨天晚上7~9:30在梁實秋故居,和雙溪的淑慧一起聽了林務局長林華慶的演講,
雖然他舉的三個實例對我而言都很熟悉:貢寮有機田和雙溪海山餅店、官田水雉園區和成龍濕地,
其中後面兩個還數次拜訪過,不過還是覺得頗有收獲,
至少了解了林務局的立場和態度,以及對佔有台灣陸域面積一半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和國有林事業區受到保護,感到相當開心與安慰。
另外,他也提到有關農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在國際上受到的重視,以及國土生態保育綠網的計畫。
以下是一些投影片的現場照,照得不怎麼好,只是留個紀錄:
上周六覺得運動不夠,
於是周日再出門,先到寶藏巖看第四季駐村藝術家聯合發表,特別留意了一下「不廢跨村實驗室」的作品,嗯,知道了。
看到Deema的作品,對她的攝影很驚艷,還有整體佈置的氛圍。明、後天也許還可以再跟她稍聊一下。
漏看了一個作品,明、後天再去補看。
十字廣場邊的構樹幹因為修枝被鋸之後,呈現出奇妙的圖象,還有它的葉形,忍不住拍了下來:
之後轉往當代館,因為海如在臉書貼出的文,提到編織,也是我感興趣的,就只好放棄了原來要去北美館聽論壇的念頭。
展場中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編織之外,是二樓正中大廳展出的一件五部投影機同步投影的長卷式video,非常震憾!
作者是紐西蘭毛利族藝術家Lisa Reihana。
看得精采,並未拍照。以下是編織作品,還有第一件是一樓的雕塑作品,我喜歡他處理鋁線的方式:
先放昨天白天新做的一個鼻子杯:
周二(12/18)和雯君去鶯歌聽新北市陶瓷釉藥研究協會辦的演講,
台大材料系段維新教授講「燒結曲線的設計-學理上的探討」
對我很實用的課程,不過段教授的研究範圍我覺得主要應用會是在產業上,
因為他提到的實驗及數據,多以粉末為材料,從分子的程度來探討燒結,我想主要是工業上的塗佈會特別有用,
但是他說,很多產業界找他解惑時,他的回答常常是:「這不是燒結的問題。」哈!換句話說,是成型的問題,也就是從分子層級上升之後的種種其它問題。
他自己也說,你們(陶瓷界)處理的系統要比我所講解的這個系統複雜多了~~
下面是一些上課時投影的簡報照片,是講義中所沒有的,就順手放在這兒啦!
最近身體不適,想是前陣子熬夜太兇,身體開始吃不消了,
現在乖乖每天早早睡覺,養足精神,而且必須出外運動。
今天隨家人去石門水庫看楓葉和落羽松,
第一次到石門水庫,風景不錯。然後回程時在路上看到三棵落羽松,超大超美~
以下放照片就好:
漂亮的楓紅:
長靈芝了~~ 俗稱猴板凳?
摸一摸,硬硬的~
長靈芝的枯木:
三棵落羽松,美極了~
旁邊的舊百吉隧道:
周五覺得悶,很想動手做點什麼,
於是就用不織布做了這個飲料杯,
讓自己開心一下:
周一晚利用空檔,做了一個四方盤,
忘了拍照就直接放進窯內了,
好吧,就是一張排窯照:
大弟他們昨天下午才回去。這幾天很熱鬧,吃吃喝喝,聊天講笑話,沒做什麼事。
放在窯爐內的作品,打算再等等一星期,才來素燒。
就這樣~
大弟夫婦來,小弟開車帶大家去訪祕境,
在宜蘭冬山的新寮瀑布,真的很不錯的地方,
身體不適,懶得打字,放照片就好:
大弟的手機照的,其中在最上層瀑布的幾張是路人幫忙照的:
回程時還看見猴子,牠也對著我看,非常粉嫩的臉,想來應該十分年輕。
一路上下著細雨,要拿出手機對焦不方便,也就算了,直接從猴子蹲跳的樹下走過~
老媽真不簡單,周一又帶著大弟夫婦在家附近登小山,
和弟媳一起合影:
美國生態藝術家Harrison夫婦參與這次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的作品之現場照片:
黃海鳴老師在臉書上發佈的觀展整理文字,寫得簡明扼要(後來發現是導覽手冊中也有的內容),其中關於這件作品的部份,摘錄如下,
05. 海倫‧哈里森 & 牛頓‧ 哈里森夫婦:
1.綜觀《蘇格蘭的深層國富》
2012年在加州大學成立的獨立研究機構不可抗力研究中心,集聚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有遠見的卓識人士,為受氣候變遷影響而處於臨界點的地區,規劃生態系統調節方案。 該中心著重講求務實的現實主義,看清了地球暖化之不可逆,於是改用調解的手法處理海平面上升、溫度升高、動植物滅絕等的問題。
《蘇格蘭的深層國富》系列解析五大資源:森林、水體、大氣、表土、共有心智,調查人口較少的國家如何將取之地球的資源加倍奉還。此系列的首件作品是為蘇格蘭進行的完整方案──該國的碳足跡是其國土的三倍大── 並預計2018年年底提交給蘇格蘭國會。
2.《造土》
另一件是1970年首件生態政治定位明確之作《造土》的現地製作,當時這對夫婦意識到全球各地的表土已經陷入危險狀態,於是用四個月時間收集沙、 泥、 汙水、樹葉、紙、動物糞肥便來造土,過程中反覆灑水、攪拌,至其轉化成富生物多樣性沃土。
展館大門外,陳慧嶠的作品正在撤展,原先遍植大波斯菊的土被一一挖起來,露出底下的水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