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27周四,和雯君相約去陶博館看展覽。
2024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展至4/6,所以一定得把握時間去看。
先和雯君去找餐廳吃飯,然後才到陶博館看展。
雙年展有許多不錯的作品。
之後又到地下室,正在展出一對夫婦的聯合展覽《蝶衣》,
剛好作者之一的藝術家李存仁在場介紹,
作品十分令人驚艷!
以下為雙年展及《蝶衣》的部份作品:
昨天3/27周四,和雯君相約去陶博館看展覽。
2024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展至4/6,所以一定得把握時間去看。
先和雯君去找餐廳吃飯,然後才到陶博館看展。
雙年展有許多不錯的作品。
之後又到地下室,正在展出一對夫婦的聯合展覽《蝶衣》,
剛好作者之一的藝術家李存仁在場介紹,
作品十分令人驚艷!
以下為雙年展及《蝶衣》的部份作品:
台大美術館"觀色"展
趁著周三開放日的最後半小時(15:30-16:00), 趕去看了台大美術館"觀色"展
很扎實的一個小展, 收穫豐富
(最後一張是社區旁游氏宗祠牆內的梅花開了, 煞是好看 :-))
昨天,雯君來寶藏巖看展,
我們先約了在外面吃日式的味噌烏龍麵,還有一塊炸茄子。
然後又去全家坐下來喝飲料聊一聊,
然後才進村看展覽。
我特別把阿皮的拾年展看仔細些,上次看是開幕,有點匆忙。
秋紅周三不開放,所以雯君沒有看到我和又嘉的展,
不過我們後來在我工作室聊了蠻多的,關於捏陶和創作。
全家的抹茶拿鐵似乎很強,
我今天蠻早起,去秋紅吃午餐時才11:30,而且是第一個客人,哈哈,真難得!
下面是隨意拍下的照片,在阿皮的展間內。
昨天周五,趁著沒下雨,非假日,到陶博館看展覽
《流光》這個以灰釉為主軸的策展,我覺得蠻好的,
有灰釉的材料介紹,
也看到不少欣賞的作品,從最早的戰國時代的獸首鼎,
到當代的一些藝術家作品,還有林葆家為主軸的介紹,
很喜歡!
其中,吳讓農的作品特別讓我驚艷
下面是一些現場拍攝的部份作品照片,留作紀錄
昨天終於決定去北美館看William Kentridge的展覽,
帶了長袖衣服和水瓶。
本來想一次逛完全館,沒想到WK的作品太精采了,
看後已覺得飽漲,再也吃不下其它內容,
3點半就離開美術館進寶藏巖工作室了。
不過意猶未盡,買了一本展覽專輯開心地帶回家。
以下是展覽及展場部份照片:
看2023 台灣陶藝獎
陶瓷鑲嵌技法工作坊結束後,距陶博館關門還有一個小時左右,我決定快速逛展覽,
主要看了2023台灣陶藝獎,發現有不少有趣的作品,以下是部份吸引我的作品和資訊照片:
1/13周六是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日。
選完第二天,1/14周日中午海如突發訊息問是否可一起去紫藤蘆看阿秋的展覽。
剛好學生請假,欣然應允。
之前雯君有問,但因她沒給確切時間,我詢問她時,她說太臨時她無法。
本來泰松要來,結果因肌肉拉傷無法出門,
我們三人聊得愉快,還一起去左巴好室•好事吃晚餐,
吃得好高興,待到9:30pm餐廳要打烊才離開。
下面是我自己拍的畫展局部,
朋友相聚和餐廳內的合照則在海如和阿秋的臉書上。
布袋行的第二天是到高美館看林純用的展覽《黑湧》
這次小柏和清榮沒空跟我們去,
一行四人搭高鐵和計程車到達,
純用已經等在大廳,
由他親自為我們導覽,講解得非常清楚,
很欣賞他這次的個展,扣合了近年來在台灣中南部和東部的海洋生態事件以及在地環境,還有材料技法,非常精采!
純用送了我一本這次展覽的作品專輯,完整地詳述了整個展覽的脈絡,非常清楚地呈現了這些年他所關注和著力的地方,很棒!
照片是在展場內隨意拍的,多半是純用正在講解的時刻。
終於抽出時間去看胖胖樹的展覽了,
《我有一個夢:通往世界的熱帶雨林文化植物園》
在孫運璿紀念館,
走進展場看見很多綠色植物,感覺就很舒爽,
用了很多牆面輸出,設計很好看,是科普路線,
穿插一些編織作品,是他母親做的,
我對這特別有感覺。
另外就是他走訪各國,特別是喝死藤水的經驗很特別,
是個不錯的展覽!
看展覽:壞坏 @台北國際藝術村
今天上午去看的展覽
部份作品:
展覽陳列:
3/8 (周三),
彩綢搭高鐵從嘉義來台北,下午三點在台北車站會合,
我們一起去市政府站附近一家咖啡店「上樓坐坐」,吃個很早的晚餐,
思容記者會後也趕來,大家聊得很快樂,然後一起走路到松仁路MUVIE,
參加梁皆得導演的《守護黑面琵鷺》世界首映會和記者會。
阿坤說,祝我們三個三八快樂,哈哈哈!
提姆波頓的異想世界(下)
在紀念商品店買了一個滑鼠墊,圖案是我喜歡的一幅大象,不過因為展場內作品禁止照相,買了滑鼠墊也等於有了這幅作品的圖象 :-) ,
由於買一送一,就給了Lyn一個,她同樣喜歡這幅大象的圖案:大象席地而坐:
我和Lyn一起晚餐,她使用手機自拍的方式為我們留下合照:
和Lyn約好,一起去看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提姆波頓的異想世界》,
原本沒想要看,鈺涓在臉書大力推薦,果然不虛此行,非常精采!
觀展心得:在不想聽導覽,純憑個人喜好和感受下,覺得他早期的作品線條非常自由/活潑,
造型則是透過變形、組裝、延伸等方式發展而來,帶有黑色幽默,是我喜歡的類型,雖然他的電影我一部也沒看過,哈!
By the way, 我居然可以買特惠票了耶!呵呵呵!
和陳妍伶、羅雅梅認識是過年前在秋紅肚房吃飯巧遇謝佩娟時介紹的,
她為兩人謀劃個展事宜,最後選定52-54展間,上周六下午開幕,
因為三點有課,我很快瀏覽一圈便先離開,
這周四、周五又再去聽作者親自導覽,
很驚嘆她們的創作能量,拍了一些照片,先放在此:
陳妍伶(阿桃)作品:
羅雅梅作品:
現場隨手拍:
看展心得
同時展出的這兩個展,雖然面向不同,深處則有一些共通,都關乎內在情感。
我認為阿桃處理的是創傷主題,採取的路徑卻是直面這些傷痕。
她大量採用現成的影像,支解然後縫補。針線用來縫合,卻也會在縫補之時,製造出影像上的新創口,是兩面刃的工具。
羅雅梅以海廢為主題,呈現的是她對水域環境的關注。
她撿拾海邊的人造廢棄物,透過水彩描繪,進一步用環氧樹脂包覆起來。她說這是一層保護。
但透明的樹脂層既是保護也是隔離,有種想要被看到,但不想被碰觸的感覺。
牆面作品下方的地面上,散落著或大或小的卵石,這些卵石有些是真正的海邊石頭,有些則是她用別人提供的廢料木頭耐心地雕磨出來。
外形逼真的木頭混跡在真正的石頭間,卻散發出了石頭所沒有的香氣,給人一種想要隱身卻無法遮掩光芒的聯想~
另一個吸引我的陶博館展覽是2022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這次主題是「世界的形狀-陶藝作為社會新動能」
有不少件作品都很精采,跳脫傳統陶藝的觀念和型式,我很喜歡。
其它也看了另外兩個展,不過沒有拍照片,
下面就只放我在雙年展拍的部份作品。
趁著天氣還OK,沒下雨,臨時決定去鶯歌陶博館看展,
除了雙年展外,還有謝嘉亨的個展,從文宣圖片上看起來似乎很有趣,
果然現場也是,疫情幾年下來,他的作品發展有很大進展,
不再只是以前的火車了。釉色也極為漂亮,真的很精采
昨天約去當代館和駱見面。
不過我提早了一個鐘頭,先去看展《非遊記》。
最近似乎都是藉著訪友之便,拜訪好久不曾接觸的展覽。
最喜歡張碩尹和阿比查邦的作品,
或許好的影像作品就是能比別的呈現更吸引我。
觀展後駱請同事帶我上樓到館長室,
我們喝茶聊天,欲罷不能,又去附近的順億吃飯配話,
晚餐吃了鮪魚生魚片丼飯,居然很有飽足感,很讚!
聊了非常多,一樣是天南地北。
本來駱提議找海如一起,
海如說她要準備台雙展作品,
無法分心,讓我們先見。
最近一連串認識的朋友相繼去世,
讓我覺得生命無常,把握當下,
想見就見,不再拖延和散漫。
也或許疫情把大家都隔絕太久了,
我們仍然需要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
兩人都覺得十分暢快!
然後我們都沒有想到要合照,哈哈!
今天是7/7,也是小暑的日子。
和瑤華約好了,親送3個一組的手作陶盤給她,紀念我們超過15年的珍貴友誼,
就像瑤華說的,我們一起走過的青春啊!
約在師大美術館見面,這是她近期專注的工作。
但我誤會了,走到美術系館,看到德群畫廊,以為就是美術館。
瑤華開完會下樓來帶我過街,原來新的美術館在對面校園的裡面。
目前的展覽是《百年傳承,世紀典範 ─ 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
我和瑤華一樣,原本對大拜拜式的聯展一直不感興趣,
不過這一展透過時間軸的鋪陳,其實很能反映出一些時代脈絡。
由於每位藝術家只提供一件自認為適合展出的作品,
因此也頗能反映出藝術家長久以來的核心關切,
非常有意思。
展場動線規劃得很好,不會令我困擾。
有一件作品我特別喜歡,是琉璃創作,這也是唯一一件有拍照的作品!
放在最下面。
和瑤華一起坐下來聊,我們的話題很廣聊不完,
很久沒見面了,能夠這樣開懷暢聊很開心,
多年老友的情誼就是很不一樣啊!
直到午後悶雷一直不斷地轟隆轟隆響著,提醒我們快快各自返回工作~
今天去陶博館,看了4個展,
分別是《越•界─以色列工藝設計雙年展精選》、《釉之丘壑─王修功回顧展》、
《吃吃─劉欣怡當代雕塑個展》和《第三屆台灣陶藝獎》。都很精采,
但只照了以色列工藝設計展的部份作品和台灣陶藝獎的一件作品。
其餘的就只留在腦中記憶了。
以下是《越•界─以色列工藝設計雙年展精選》中的幾件作品:
看了<蛋糕>這件作品,之後就真的跑去樓下怡客咖啡吃蛋糕了~ ~
點了德國黑森林蛋糕和搭配果粒茶,原價各80元,一起算120元,省了40元很開心。XD
下面是《第三屆台灣陶藝獎》中,實用獎首獎黃偉茜的作品:吉他和烏克麗麗
今天去看莎夏 • 如洗 陶展,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
感覺很不錯。以下放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