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29,周三)和梓萱約去北美館看塩田千春展,由於疫情關係,必須先上網預約,
之前我試了一次,沒預約到,梓萱棒棒,預約到了,得以成行。很精采的展覽,不虛此行。
以下是部份展場內的照片:
昨天(9/29,周三)和梓萱約去北美館看塩田千春展,由於疫情關係,必須先上網預約,
之前我試了一次,沒預約到,梓萱棒棒,預約到了,得以成行。很精采的展覽,不虛此行。
以下是部份展場內的照片:
台北雙年展快要結束了,之前台北美術獎似乎頗獲好評,可惜2/28最後一天我有課,只好放棄。
從圓山捷運站走出,過了馬路時,看見苦苓樹開花開得漂亮,還有結些果子,忍不住拍了好幾張:
進館買了票,快速瀏覽一番,還遇見宛璇。
我最喜歡的作品有兩件,分別是荷蘭藝術家 Jonas Staal 的"Steve Bannon: A Propaganda Retrospective, 2018–2019"
和 June Balthazard 和 Pierre Pauze 的"Mass",
後者虛實相參的影片特別令人動容,討論的是物理學界最激烈的論辯主題,虛與空,非常具有詩意。我連續看了兩遍,企圖尋找影片的頭尾在哪裡
整個作品充滿隱喻,又如展覽介紹所說,具有紮實的理論根基。
拍了幾張紀錄,雖不清楚,放在下面,給自已一個提示:
和海如約好,上陽明山拜訪在草山行館小木屋駐村的小容。
海如遲到半小時,我抓時間進北美館看了一個展,很喜歡,
是捷克藝術家 Vladmir Kokolia 的《內在移民:安身的視野》,
匆匆看完上山,在山路上看到一大家族猴子,有人怕,我是開心看到野生動物能自在生活在自然環境中。
和小容見面,三人聊藝術、聊生活,在草山行館吃晚餐,一切都很美好~~~
終於去看了董陽孜和阿比查邦的展覽,好看!
好奇妙,在董陽孜的字裡,竟然看到釉色流淌的感覺,還有線條帶出的翻滾~~~
阿比查邦的作品很強,一進展場就被吸引,空間和影像魅力都十分足夠,音樂處理也極高明,
看了不禁也要被他召喚出影像魂來~~
2020-2-27
日本舞踏藝術家Emiko的表演,非常精采,
之後是這次駐村藝術家的展覽開幕,
我拍下一些Emiko的表演片段:
上周六(12/21)陶博館與藝術家有約是華裔藝術家李如詩,我沒報上名,
正巧鄭永國展是最後的周末,而周日要上釉藥課,沒空,所以就趕去看了,
小弟開車要去大園,順便載我過去,省了交通時間,
就在看完鄭永國的展覽後,到樓下看李如詩的展,哈哈,正巧她們一行人在導覽講解,順便聽了作者親自解說,
之後她們回去教室,我到三樓繼續看台灣陶藝獎,一天下來收獲很豐富
以下放照片:澳洲藝術家Sally Walk與民眾合作的創作:
鄭永國的作品:
Ruth Lee李如詩的作品:
台灣陶藝獎:
今天二點去聽了2019第四季駐村藝術家聯合發表導覽,
下面是部份我喜歡的作品照片,沒有很完整。
還是很欣賞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但是有一個在寶村29號,橋本仁的作品沒有拍下來,
下面的是安西剛和犬吉工作室的部份作品:
阿皮(不歸鹿)在山城53號展間的展覽:《記憶標本所─記憶採集再生計畫》
開幕當天是周六,我自己也要準備「藝術家在現場」交流活動,匆匆繞了一圈就回來了,
周二剛好釉藥課同學魏禎儀來,一起去細細看,還碰到二辦一群工作人員,共同為各項展覽品頭論足,哈哈!
以下是不歸鹿的展場作品紀錄:
今天先去TAV看展,不過有好幾個展在四樓,要走樓梯上去,
我背著不輕的背包,又累,爬不動了,決定放棄。
轉往北美館看池田亮司,發現不是我的菜,
觀眾仍然很多,年輕人很多,
但我更喜歡兒童館展出的肖像畫部份,
到了三樓,喜歡林明宏展出中的燈,
最後那個展也不錯,但是室內噴了白漆,掉葉子的植物,讓我覺得美術館要讓我窒息了~~,趕快逃出 ~~~
同樣是放照片,不嚕嗦 (TAV的展沒拍) ,就是自己喜歡的,拍下來做個紀錄,如此而已~
昨天接到芝蘭訊息,說坪陷入昏迷,跟她通電話得知,原來建嘉先心肌梗塞,幸好平安出院了~
簡直是心驚肉跳的過程,立刻聯絡梓萱,今天一起去看坪,希望她好轉回來,也安慰爸爸媽媽 ~
芝蘭真是辛苦了
前幾天自己去看了第三季藝術家聯合發表,喜歡這一季的藝術家表現,特別是防空洞裡的,
還有日本藝術家和在山城排練場的,我發現那兒場地感真不錯,有時就可以進去「和自己的身體相處10分鐘」(藝術家言),哈哈!
以下是在防空洞內所拍,我喜歡他對物質的運用,大冰塊慢慢消融,焦黑的枯枝盆景,很搭!
尤其冰塊位置襯著入口處的水泥牆,有些水痕,很特別,很有味道 ~
星期日的開放工作室從下午一點到六點,結果只有100元收入。
有個哼著五月天歌曲的女生買了一個二手金屬手環,
後來隔壁阿鄉買了那隻豹貓的小筷架。
就這樣。
周一上午搭火車到雙溪和彩綢會合,思容臨時不能去,
新認識一位漢聲電台的媒體朋友阿青。
下午在吃過豐盛午餐後,我們去一位小農的咖啡館品嚐3種不同咖啡,
然後回到雙溪市街上,看老街、渡船頭和工作站,
晚上到雙溪高中聽淑慧先生豆花為高中學生上的天文課,
同時從四架天文望遠鏡看月球、木星和土星。
還認識了夏季大三角:牛郎、織女和天鵝座的天津四。
現在晚上走路都不免抬起頭來找星星。
第二天一早回到台北,直奔林務局參加彩綢的『雉在菱里』首映,
思容和彩綢的高中同學都來了,
中午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去華山藝文特區吃午餐和喝咖啡,
聊得不亦樂乎,
有阿寶、秀玲和姊姊秀英、還有秀蓉和被阿寶之前在雙溪厚雨農莊參加活動巧遇而撈回的另一位同學,
她們30年沒見了,
大夥兒團聚真是有趣!
映後座談:
昨天中午和海如約了去剝皮寮看純鑾策劃的『此刻,我在』展覽,
然後趕往和平醫院聽下午的研討會,收獲豐富。
我非常喜歡藝術治療師蔡汶芳提醒的:治療師和案主和創作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中,
治療師要先明白自己和創作的關係
我覺得這不只是治療師需要做的功課呀!我自己現在也非常需要面對~~~
以下是研討會期間拍攝的一些照片,聊備紀錄。
有拍到人的都是最後論壇時的台上講者。
看完謝素梅的展,再看于彭的展
于彭已經過世了。這個展是東海大學的吳超然教授策劃的,
算是完整的回顧吧!
趕在展覽閉幕前倒數第二天看了展,又有策展人親自導覽,
看得算是很完整。展場設計也相當好!
不多說,以下放照片:
從布袋回來的第二天,6/29 (六),去北美館看展覽。
先去地下室看謝素梅的《安棲》,是個好看的展覽。
以下放照片就好:
趕在展覽結束前,去看海如和劉霞在當代館的展覽:《呼吸鞦韆》
劉霞作品令人心驚的重,
相對而言,海如的黃金葛植物裝置讓人舒一口氣
拍了幾張展場照:
周四下午寶藏巖有光節記者會,
之後去新樂園看展,
喜歡這次張雅萍的個展,看起來很舒服,很有人味又兼具美感的作品和佈置,很美很溫馨。
以下放圖片:
四樓繼續……
繼續上四樓,這裡照了比較多張照片:
上二樓和三樓,
照了不少園區的景色:
再來是館內一樓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