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在中研院的生態藝術講座之後,策展人張惠蘭又邀我和達達創意藝術總監林舜龍一起參與座談。
惠蘭很幽默地說,我們是寶藏巖三寶又合體了。
確實大家很久沒有相見,難得聽到他們各自的介紹。
非常喜歡舜龍老師介紹的最後一件作品,是在日本展出的「世界小孩」,很感動。
兩周前在中和社大演講的其中一位聽眾也來這次中研院的座談,會後很高興地合影。
最近結交了不少新朋友喔!
文宣和照片如下:
繼上次在中研院的生態藝術講座之後,策展人張惠蘭又邀我和達達創意藝術總監林舜龍一起參與座談。
惠蘭很幽默地說,我們是寶藏巖三寶又合體了。
確實大家很久沒有相見,難得聽到他們各自的介紹。
非常喜歡舜龍老師介紹的最後一件作品,是在日本展出的「世界小孩」,很感動。
兩周前在中和社大演講的其中一位聽眾也來這次中研院的座談,會後很高興地合影。
最近結交了不少新朋友喔!
文宣和照片如下: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八-民眾參與計畫講座II《當藝術與生態相遇》
主講人:周靈芝生態藝術家
地點: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紀念館第一會議室(蔡元培紀念館1樓)
時間:1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下午14:00-16:00
策展人張惠蘭邀我去進行一場演講,地點在中研院,
為了準備這場2小時的演講簡報,非常認真,因為11月的前兩周都在忙家裡的事和友人來訪。
剩下兩個星期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架構這場在學術最高單位內發表,卻又不要太過曲高和寡,
而且是被期待少一點藝術,多一點生態的講法。
挺好!我也願意多往生態的方向帶。
來的聽眾居然還不少,90人的座位幾乎滿場。
幸好我努力投入,在短短兩周內,先把演講架構和脈絡大致釐清,寫成文字稿,最後兩天再把簡報圖片做出來,
請彩綢支援我一支2分多鐘的生態影片,在最後播放,做個美麗的ending。
本來很擔心會不會內容有點艱澀,大家會睡著,不過看起來還好,部份聽眾也會有反應
這次因為時間不夠,沒辦法事先演練一番,以為一個多小時就會講完,想說剩下的時間就讓大家發問好了。
沒想到我自己講著講著,突然發現只剩20分鐘,我也還有1/4的內容還沒說,
於是加快語速,最後剛剛好剩5分鐘,想說放個2分鐘的影片,因為聲音沒出來,技術人員又多花了幾分鐘調整,
總算最後圓滿達成任務。
演講後,有兩位現場聽眾來跟我交流,一位是園區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創服育成專題中心的副執行長貝博士,
一位是特地請假過來的臨床心理師土豆,謝謝他們。
聽他們和工作人員的回應,似乎覺得內容蠻震撼他們的,我很訝異,不過也很開心,總算我的勤奮和認真投入不是白廢力氣,
大家都有收獲!開心!
下面是貝博士和我的合照,土豆掌鏡,我覺得拍得挺讚的!
昨天下午赴殷寶寧老師之邀約,前往基隆參與太平山城藝棧的駐棧成果發表會,
她還請了瑪悧老師和曉雯,很開心可以和她們見面,
還有基隆在地藝術家王傑
不過瑪悧老師一結束就離開了,沒機會和她多說到話。
和曉雯一起搭客運回台北,聊得比較多。
今年是太平山城藝棧辦理藝術家駐棧第二年,
確實看到很多較去年不一樣的進展,
蜿蜒而上的聚落不時可看到一些經過整理的角落,
頗令人耳目一新。
藝棧旁也出現了一個城市美術館,是一棟很有魅力的舊建築,
整理後真是漂亮!
今年的成果因有到現場觀展和聽取藝術家親自說明,
覺得很棒!雖然駐村時間很短,每一組都有用心和真誠地反思,
很開心我們甄選出的這幾組藝術家表現都很不錯,
也讓我慨歎,年輕就是有潛力,有優勢!
主持計畫的團隊也很令人佩服,期盼看到他們在基隆創造一個新的文化展現可能性!
為期三天的藝術村年會今天閉幕。
我報名了線上(AUD$90v.s.$200),因此不需要前一天在哨所的報到程序,也不需要第四天的參訪行程。
唯一有在現場露面的是第一天下午工研院的工作坊:《Arts@ITRI 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穿或不穿,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問題》
由於這場工作坊並未提供線上參與,加上詩蓉在群組PO了訊息,就過去參加了。兩張照片也是當時照的。坐在我前面的是Raito。
整體說來,雖然有很多我已熟悉的議題,但仍然值得聽聽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看待藝術進駐這件事情,有蠻豐富的收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員念茲在茲的晚宴被安排在第二天,
好巧不巧的是,就在晚宴開始的6-8點,下起了暴雨,還打雷,
我坐在工作室裡真替這些外國來的友人擔心,後來想想,反正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他們應該也坦然面對了吧?!
後來玉漢總監在臉書貼出現場照,大家並沒有被大雨嚇跑,真是難得!
12/27 (三) 高師大演講:我們真的需要生態藝術嗎?
今年10/5收到老友(我們認識很多年了)高俊宏邀約,去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跨藝實踐與永續環境碩士在職專班做一場演講,當時很爽快地答應了。
忙完寶藏巖的慢生活節(11/11展覽開幕)後,便開始發想到底要講什麼,提了一個和以往很不一樣的題目,因為不想一再重覆彷彿入門的知識,也很想面對一群優秀的年輕藝術家,能夠給出紮實的心得,結果自己整自己,為了釐清自己的思考脈絡,焦慮了將近兩個月,在出發去搭高鐵的前一刻才把最後修正版搞定。
不過演講完的反應蠻不錯的,很開心,見到一群優秀而且對環境生態有熱情的年輕人,在他們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讓我感到這一場嘔心瀝血準備(哈哈,有點誇張的說法)的演講,我所投注的自我辯證和思考的心力是非常值得的。總共98張投影片,破我自己的紀錄了,哈哈!
為了怕路不熟耽誤了交通時間而遲到,特地選了早一點的高鐵班次南下,得以稍微悠閒地在進演講教室前,先逛逛學校對面的文化中心。下面是坐在文化中心門邊休息的凳子上,隨手拍下了眼前景物的照片。
後記:
回台北之後,收到當天學生寄來的FB好友邀請,
很開心她分享了聽講的心情,覺得喜歡,並寄來她拍攝的兩張照片,
一併放在這裡,
謝謝麗榮 :-X
8/26 周六下午2點,彩綢來台北呷米蔬食餐廳做回饋演講,
好美船屋現場料理好吃的文蛤和虱目魚,演講後我們就留在原地吃晚餐,
筱鳳和阿J都來了,思容很忙,抽不開身。我們約好9/16去林務局觀禮彩綢領獎。
9/16(周六)頒獎典禮做得有聲有色,中間兩場休息時段還安排了表演節目。
我們親友團分別獲贈好禮一份,包括帆布提袋、帽子、柳杉的香氛、精油和沐浴乳一套,以及一盒點心。
最興奮的是看到各領域受獎者的事蹟,其中最令我驚艷的是:調查局陳啟聰調查專員,主動投入檜木DNA鑑定的工作,
協助偵查檜木盜伐犯罪並強化森林防護網。
他比照人類DNA鑑定系統開發檜木DNA鑑定系統,並致力於檜木DNA個化鑑定技術,
提供檜木盜伐案件偵辦上更有力的佐證資料,對於保育珍貴的林木具有重大貢獻,真是太厲害了!
另外一位是台南農業改良場的黃瑞彰副研究員,他專精於土壤生態、有機農業、肥料製作與精準施肥等研究,
以土壤改良及農民生產需求角度切入,陸續協助嘉義地區烏殼綠竹筍、臺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嘉南海岸濕地保育軸帶等區域之土壤改善,
藉由生產觀點切入,指導農友管理技術維持正常產量,讓棲地保育與農民生計得以和諧並存,
擴大友善農作面積,降低動物毒害問題,增加保育動物族群數量與生物多樣性。
雖然他在台上謙稱,他只懂土壤,並沒有做什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但土壤就是最重要的基礎。透過調整土壤,可以影響整個當地生態系統的循環,
就像我們的朋友布袋水產生態養殖業者邱經堯經常說的:「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土」,可見土壤有多麼重要啊!
當然彩綢的獲獎那更是不用說了,實至名歸。我們都與有榮焉。
頒獎典禮後,我們約去華山附近的義麵坊聚餐。
餐後筱鳳下午有工作先離開,彩綢和阿J則有一點時間,我推薦她們去看北師美術館的《酷共生》展覽,因為已是最後一個周末了,下一檔會是蔡明亮的展。
酷共生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是和雯君一起去,剛好趕上有導覽,聽後看展更清楚它的脈絡。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以豬的內臟如心、肺、肝等,藉由注射塑化劑,然後以強鹼洗去外部肌肉和軟組織,
留下的是血管組織的模型,有一種insdie-out的感覺。
同時那纖細的血管分支所構築出的艷紅標本,有一種綺麗而邪魅的感覺,非常特別。
它能立刻喚起我做電腦斷層掃瞄顯影時的感受,非常真實而鮮明。
其它作品也很精采,整個二樓我都相當喜歡。
三樓是平面作品,對我來說吸引力就沒那麼強大了。畢竟我對平面作品的感受不如立體和空間那樣來得強烈而直接。
昨天大暑(7/23,周日)據說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一天,
但無論如何,接下來的八月還是會一直熱下去,愈來愈熱熱熱~
有了去年八月的身體不適經驗,趕在七月底前就先完成一些重要的事,
比如說,90分鐘的演講加上30分鐘的Q&A :-)
我開玩笑說,八月要放暑假了。
前天,7月22日周六下午,在基隆太平國小舉行《種蕨得嚼-新類型公共藝術栽植計畫》的<藝術家暨藝能科老師工作坊>,
第一場是雅筑分享,我是3-5 PM的第二場。因為不想太趕和倉促,幸好有提早出門搭火車,
基隆不遠,但下了車我還是在基隆站內的月台來來回回走了兩趟,
因為搞不清楚該從南站出還是該從北站出?而且兩個出口之間並無連通道。
後來回到南站,一出車站,熱得我立刻決定坐計程車上山,免得中暑。
工作坊地點在太平國小二樓會議室,不是青鳥書店內,但書店好多遊客啊!
雅筑的分享很豐富,不過我只聽到後半段。
我準備了六個案例,按著自己的脈絡講下來,時間倒也差不多剛剛好,
借用子涵在臉書粉絲頁的介紹:「藉由過往的創作經歷,引領大家用生態系的結構反思與關懷不同的動植物、環境等行動者。」
順利完成了這樁任務,開心!
照片取自《種蕨得嚼-新類型公共藝術栽植計畫》臉書粉絲頁
昨日(2/15)太平山城生態踏查
前幾日在家中,挖出這20年歷史的古董講義,
特地拍了數張照放上來,給自己一個留念。
當時是去做口譯,那時候還年輕,博聞強記沒問題,
但口譯是個非常耗腦的工作,在時間壓縮下,
同時在腦中穿梭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系統,
需要非常專注,否則一閃神就會有一段空白,
Pay不錯,但也非常耗神,腦細胞不知會死多少?
現在已經無法應付這麼高壓的工作了!
3/23 周三,和艷麗等一行8人,搭馨敏租來的九人小巴,前往桃園觀賞地景藝術節作品。
當天天氣突然轉為又濕又冷,像艷麗說的,老天爺為我們製造了包場的機會,
得以很悠閒地逛展場。
中午在浮島禾林咖啡吃中餐,我點了鮭魚沙拉和法式濃湯,沙拉口味不錯。
晚上被小蔓老師請,在新梅龍鎮吃台菜,他們家的梅干扣肉真是好吃!
以下是艷麗傳來當天拍攝的照片,最後一張是我拍的菜園:
2022-01-13周四,前往宜蘭大學土木工程系,品含邀我參加原專班大一學生的成果發表會。
這場發表會其實是品含教他們電腦繪圖課的期末報告,
不過她想結合之前我所說的環境觀察這一塊來讓學生發想設計,手繪設計圖,然後再轉為電繪。
課程設計得非常用心,而且把學生帶到部落裡,實地演練。
當天宜蘭居然沒下雨,而且還出太陽,在台鐵普悠瑪車上,看到龜山島出現:
這場期末成果發表總共有六位評審老師,
包括土木系系主任,原民教育中心主任和兩位研發組的老師,
以及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
加上我。發表完後大家合照。
這個期末成果發表其實是延續去年11月11日的部落之旅。
2021年的11月11日周四,我們和學生一起去英士部落參訪,同時讓學生分四組進行。
最後有個分別發表,讓部落裡的人給予一些回饋意見,之後再回學校修改和繼續進行。
品含把此課程稱之為:
英士部落NBS策略探索-探索河川的秘密:野溪溫泉開發
當天的一些影像紀錄和大合照:
舊的時代逐漸崩解,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 悼 淑華
昨晚又嘉恢復來上捏陶課,回到家已半夜,
今天睡到11點才起床,
看到一則陌生訊息,原來是回應我之前對淑華的生日祝福,
這訊息來得意外,一時之間心情很難平復。
我們久未見面,但前不久她還對我的一則訊息按讚!
是12/3我去竹圍工作室看蕭老師的紀念展,
哀!
昨天周五,孟吟告訴我是展覽最後一天,幸好天氣晴朗,
竹圍已經靠海,風很涼。
我一個人安靜地逛完全區,一方面也是某種悼念和最後的回顧,
竹圍工作室要結束了,只是沒想到主人蕭麗虹先走一步。
原來駐村在竹圍的身聲劇團團長竟然也車禍而亡,令人唏噓。
繞過每一間屋子,
雖然我從來不是竹圍的駐村藝術家,
但也曾受到Margaret的熱情邀約和招待,像是日本黃金町策展人山野先生來時,
坤霖就打電話告知我,我們一起在竹圍和山野先生見面。
又或是如竹圍25周年紀念論壇,她找我擔任keynote speaker,談生態藝術,
會後送我一束九層塔花,是從竹圍採的。
她曾帶我參觀竹圍的環境和陶藝工作室,
我們坐在樹下聊天
儘管年輕時在視盟短暫合作時,我們的行事風格相當格格不入,
但也有彼此欣賞的地方,顯然她也一直放在心裡,
多次想找我幫忙,不過都被我婉拒了。
很高興後來她找到很棒的行政人才,各自都有很好的表現。
(展場內展出蕭麗虹早期的陶藝作品:)
從坤霖和陳有德的敘述中,可以知道Margaret後來對年輕藝術家的提攜很不遺餘力,
非常感動也非常佩服。
其實沒想到她這麼早走,75歲並不太老,我也總以為她會像以前那樣一直生龍活虎下去~
有點兒感傷,不過她身後的這些年輕行政、助理和藝術家們都記著她,也努力幫她完成整理的工作,值得欣慰了
謝謝妳,蕭麗虹
安靜的竹圍園區
樹上結了一顆釋迦果
四隻腳像穿了白襪的貓咪在陽光下走來走去,撲蝴蝶
貓離開後,剩下安靜的青苔
八月因為釉藥課和金繼課都恢復了,
時間塞得很緊,
我是個吸收知識變得很慢的人,
(以前年輕不是這樣的 ~ 笑)
金繼課不但上課要很專注,
回來還要趕快把腦中的記憶筆記下來,
不然恐怕就忘光光了 哈!
釉藥課的溫習只好先放在一邊了。
但人生解鎖的成就還不只這樣,
畢竟為了努力釐清我對釉藥的疑惑,
還買了各種倍數的顯微鏡,
雖然依舊沒有達成目的,
但也在逐漸趨近中 ~ ~ 哈哈
然後,為了幫學生處理作品的瑕疵,
什麼也不懂地買了一組工具,
第一次使用刻磨筆,
感謝大宛和阿皮提供的技術諮詢,
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完成任務,
非常開心!學生也歡歡喜喜地把作品帶回家了
################################################
另外就是竹圍工作室負責人蕭麗虹8/30凌晨在新加坡過世,
享年75歲,很令我震驚,
因為7/4我才和她通過訊息,她在7/5回我,一如往常的溫暖,
所以這消息對我來說,真的很突然。
誠如她所言,我們真是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了,
雖然沒有常常往來,
但她始終有把我記掛在心裡,
也許因為我們代表視盟一起去了921大地震後的南投,
路途上我的獨立性格讓她很刮目相看,
就此留下良好印象。
後來雖然不再一起工作,
她總是時而會想再找我一起合作。
最後這個邀約是在2019年竹圍工作室25周年計畫的「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工作坊中實現,
我去發表了一場專題短講(Keynote speech),
談《穿越迷霧:探索生態藝術的概念與發展》。
那天她從竹圍工作室帶了一把開花的九層塔送我,我很感動。
總以為,像她那樣活力四射的人,會一直一直活下去,難以想到死亡來得如此迅速,
但她真的做了好多事,以一個非科班,在野的身份,主持竹圍工作室,堅持25年下來,
真的不簡單啊!
就這份堅持,還有無限擴散的熱情,我真真實實的欽佩她!
之前很少跑研討會、座談之類的活動,實在是自己的工作室也有很多事情要忙。
遵照政府規定宅在家這段期間,倒是拜了網路之賜,開始了線上學習的機會,
先是看到臉友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的臉書訊息有演講,是我有興趣的題目,第一次參與了線上研討會,
之後又有竹圍工作室25周年閉幕論壇,心得都很不錯,
於是接續看了洪廣冀推薦的黑洞影像生成紀錄片和當代館「植物會客室」的直播,
昨天還看了國立臺灣美術館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所辦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7/10(六)線上論壇直播錄影,
真是今天「微解封」前最充實的防疫生活了。
希望能空出時間好好消化反芻這些日子以來的吸收,並針對影像和攝影這個主題有些思考和書寫。
昨天下午2點到4點,在家聽線上直播,當代館的[植物會客室] 沒有名字的小花草:植物分類學、民族植物學與景觀美學
主持人與與談人分別為:
講座介紹:
這場講座我覺得蠻精采的,同時也多少解了我心中一些疑惑。
因為阿北老師當年在做「「你甘知影阮的名」」一展時,我對他所提出的命題是有質疑的,
正如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針對文宣中的字眼在他的臉書上所提出的: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不知名的小花草」跟「5000種的植物資源」間的差別,
若一般民眾不以「種─植物資源」的框架來理解花草,是不是就是植物盲?
以及他提到的:命名本來就是充滿政治的。
不過三位專家分別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說明,回應了阿北老師的提問,也說明了植物園的角色,
在我聽來,是和從環境生態著眼的看植物角度有極大分野。
何況台北植物園又是一個都會型植物園,以及從殖民時代走過的軌跡和行政角色,是資產也是包袱。
而三位專家也都有所體認,特別是董景生組長,提出了民族植物學的角度,我覺得站在學術角度上,的確開發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儘管阿北老師從一個不甚「政治正確」的命題出發,
不過我覺得身為藝術家有其獨特的發言位置,從邊緣發聲,而有可能翻轉核心。
這個在我們認知上有缺陷的理念,透過展覽呈現後,出現後續的擴散效應,
也帶出新議題的可能性,這倒是藝術家對其它學科可以產生的貢獻,而不只是停留在為對方妝點的功能上。
總之是個有趣的經驗。
自從疫情升高,全國三級警戒兩度延長之後,配合台北市政府和藝術村的規定,整個生活節奏完全改變,所有活動一概停止,
待在家的時間變得超多,很少出門,感覺很像進入城堡生活。
每一個家都是一個一個的城堡,護衛著城堡內的人家。
這期間,除了之前紀錄的手作鉤織、今天開始的種菜計畫之外,
進行了不少網購,包括電腦電池掛掉,暫時也無法送修,只好新購一台,然後搭配新型硬碟,
為了整理新電腦,許多要熟悉和安裝的程式,逐漸一步步慢慢熟悉中,
同時開始嘗試參與一些藝術或其它學科的線上討論或活動。
比如昨天從早上9點開始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老師主持的人文地理研究發表會,第一次參與線上研討會,用了Webex,即使只是個聽眾,也覺得稀奇有趣。
會想報名參加這場,是因為邊和教授主講的題目是:神奇藥物在哪裡:本草傳統中的時空之變。值此疫情時期,神奇藥物特別吸引我,哈哈,很想知道神奇藥物在哪裡!(當然還有時空之變這件事)
以下幾張是側拍邊和教授演講簡報中提及的幾種植物:
接下來則是研究生的報告,分別是:2A基礎建設和3A藝術與地理學的交會,以及2B多物種民族誌和3B國家治理與自然。
因為留在Webex,就沒有聽到2B和3B的研究生發表了。
在基礎建設部份,很有趣的聽到一些有意思的觀點或名詞,如地理藝術,這是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的梁廷毓所發表的<引爆火山工程:朝向一種地理藝術的試探>,
另外像台大地理所研究生張禎晏發表的<數值模式作為基礎設施:氣象預報中心的颱風預報展演>,
雖然談的是科學性的氣象預報,但他卻使用了「展演」這個跟藝術緊密相關的字詞,
令人不禁覺得如今各行各業、各種學科都可以挪用藝術的手法來服務本科的需求。因此儘管「藝術與地理學的交會」只是這次發表會其中一個子題,感覺拿它來指涉整個發表會,好像也不無道理。
不過因為晚上又補聽了前一晚找不到link的第二季駐村藝術家週五線上漫談夜的直播錄影,感受到兩種極為不同的發聲方式。
以週五漫談夜的兩位藝術家Sophie Schmidt和Petr Danda來說,他們比較多從個人感知經驗出發,而台大人文地理研究的發表,則著重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所處理的素材往往聚焦在外於自身的客體,也因此,聽眾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討論的題目,有了實質交換意見的可能性。相對於此,對藝術家的提問就客氣許多,往往是探詢個人經驗及好奇,比較難從一個平等的角度去質問創作主體所給出的經驗。
今天聽國美館的《影像之後:湯瑪斯 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Thomas Ruff: afterimages - WORKS 1989-2020)線上論壇直播也是類似。
因為又是技術問題,國美館的直播畫面一直出不來,後來改在Youtube看。等我找到連結進去看時,已經錯過藝術家本人第一階段的發言,進入策展人Martin Germann的部份,他口條清晰,對於這次策展解說得很清楚,之後由台灣藝術家曹良賓和吳孟真擔任與談人。整個討論還是圍繞在藝術家身上來談,旁人很難有交錯的觀點出現來角力。倒是張美陵在臉書上轉貼她的一篇文章解說得非常清晰,很值得一讀!https://www.twreporter.org/....../photo-thomas-ruff......
如何調和從個人的感知經驗過渡到知識體系的建立?這就是這幾日來我學習到以及需要努力投入的心得,哇哈哈!
上周五,和梓萱約了去看《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然後她提議去看《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在光點華山。
我們去吃了酸菜魚,趕到電影院時,電影已經開演,錦華幫我們先買了票,衝進去看。
她們兩位都是崑曲愛好者。我倒是在看影像的處理。
散場後我們又在附近找地方坐,喝了一杯酒再回家,很放鬆的一天。
下面是北師美術館外牆上的展覽訊息。電影我沒拍任何照片。
再來是台大校園內的活化石:銀杏樹,葉子都轉黃了,而且掉落滿地,一片金黃,挺好看的,
地質館前有一些岩石標本,散佈在草地間,我拍了一些,但不十分理解,需要再深入研究。
下次再進地質標本館去看。
大東講堂去年即來邀約演講,當時我以沒有時間婉拒了,今年初她們又來邀請,而且有將近一年時間可選擇,
我不好意思再推辭了,於是選擇7/18的檔期。
雖然腦海裡有大致的內容架構,整理起來還是頗費功夫。
前一晚心裡緊張掛心,結果夢到自己在英國駐村,中途要搭機返台演講,居然遲了一小時還沒出發,眼見趕不上了,
想著是否要打電話跟對方商量,用線上直播來代替現場出席嗎?
醒來啞然一笑!
大東藝術圖書館頗富聲名,之前來上陶藝課的一對年輕人就是在屏東長大的,高雄成為他們渴求藝術的朝聖之地,
他們很讚譽大東圖書館,讓我安心不少。
下高鐵後搭計程車前往,連計程車司機都說,生態藝術這個主題現在很夯,
在台北的大弟也是這麼說,頗令人驚訝的~
這也是第一次要準備2小時的演講,打破紀錄,過去最長是90分鐘,
擔心開天窗,所以其實我準備了3份簡報,剛好通通用上,
希望聽眾們覺得還滿意
結束後和華瑛相見,最意外的是彩綢的同學秀玲的姊姊也現身了,真開心!
然後有個讀台藝大三年級的可愛女生來問問題,我們就把她一起拉去吃豆花和合照了。
以下是請路人幫我們拍的合照,哈!
回程搭捷運去高鐵站,因第二天還要去鶯歌上釉藥課,趕著回台北,經過五塊厝技擊館,就沒下車了,過門而不入。
佑如帶小立安來台北,我幫她們訂了青年會所202房三人一夜,我也隨她們母子去體會一下
因疫情影響,當晚只有我們住宿,享有一大間整棟樓的清靜
下午時Kerry帶女兒暖暖來,立安很喜歡姊姊,兩人在閣樓的露台留下身影,暖暖裝酷:
晚上和佑如邊喝啤酒邊聊到2點,第二天我們去北美館看展覽,
一樓是一分鐘雕塑,二樓有江賢二的個展,三樓是黃華成的《未完成》展,
我幫佑如拍了一分鐘雕塑民眾版
下面這張是河邊麻雀的家,冬天時樹葉掉光,逐漸麻雀也不再來夜棲,
但是繁殖季過後,重新長滿綠葉的樹上,發現麻雀又回來了~~~
另外,也因為夜宿寶藏巖,在尖蚪門外看到這隻不認識的貓,長得好可愛/漂亮!
問了一下,有人說是小橘,Hi,小橘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