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下午2點到4點,在家聽線上直播,當代館的[植物會客室] 沒有名字的小花草:植物分類學、民族植物學與景觀美學

主持人與與談人分別為:

主持人|陳建北 / 參展藝術家
與談人|
董景生 / 林試所植物園組 組長
范素瑋 / 林試所台北植物園 園長
伍淑惠 / 林試所植物園組 助理研究員

 

講座介紹:

為致敬2013年藝術家陳建北在當代館的「你甘知影阮的名」一展,
今年春天,林試所台北植物園以70種臺灣原生花草,打造臺灣專屬的野草花園,
仿照自然環境錯落生長,呈現屬於亞熱帶草生地的景觀。
臺灣島上高達5000種植物資源,竟只是一般民眾眼中不知名的小花草,
本場邀請植物學家與藝術家對談,從不同科學領域解構人們的植物盲。

 

這場講座我覺得蠻精采的,同時也多少解了我心中一些疑惑。

因為阿北老師當年在做「「你甘知影阮的名」」一展時,我對他所提出的命題是有質疑的,

正如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針對文宣中的字眼在他的臉書上所提出的: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不知名的小花草」跟「5000種的植物資源」間的差別,

若一般民眾不以「種─植物資源」的框架來理解花草,是不是就是植物盲?

以及他提到的:命名本來就是充滿政治的

不過三位專家分別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說明,回應了阿北老師的提問,也說明了植物園的角色,

在我聽來,是和從環境生態著眼的看植物角度有極大分野。

何況台北植物園又是一個都會型植物園,以及從殖民時代走過的軌跡和行政角色,是資產也是包袱。

而三位專家也都有所體認,特別是董景生組長,提出了民族植物學的角度,我覺得站在學術角度上,的確開發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儘管阿北老師從一個不甚「政治正確」的命題出發,

不過我覺得身為藝術家有其獨特的發言位置,從邊緣發聲,而有可能翻轉核心。

這個在我們認知上有缺陷的理念,透過展覽呈現後,出現後續的擴散效應,

也帶出新議題的可能性,這倒是藝術家對其它學科可以產生的貢獻,而不只是停留在為對方妝點的功能上。

總之是個有趣的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使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