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升高,全國三級警戒兩度延長之後,配合台北市政府和藝術村的規定,整個生活節奏完全改變,所有活動一概停止,
待在家的時間變得超多,很少出門,感覺很像進入城堡生活。
每一個家都是一個一個的城堡,護衛著城堡內的人家。
這期間,除了之前紀錄的手作鉤織、今天開始的種菜計畫之外,
進行了不少網購,包括電腦電池掛掉,暫時也無法送修,只好新購一台,然後搭配新型硬碟,
為了整理新電腦,許多要熟悉和安裝的程式,逐漸一步步慢慢熟悉中,
同時開始嘗試參與一些藝術或其它學科的線上討論或活動。
比如昨天從早上9點開始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老師主持的人文地理研究發表會,第一次參與線上研討會,用了Webex,即使只是個聽眾,也覺得稀奇有趣。
會想報名參加這場,是因為邊和教授主講的題目是:神奇藥物在哪裡:本草傳統中的時空之變。值此疫情時期,神奇藥物特別吸引我,哈哈,很想知道神奇藥物在哪裡!(當然還有時空之變這件事)
以下幾張是側拍邊和教授演講簡報中提及的幾種植物:



接下來則是研究生的報告,分別是:2A基礎建設和3A藝術與地理學的交會,以及2B多物種民族誌和3B國家治理與自然。
因為留在Webex,就沒有聽到2B和3B的研究生發表了。
在基礎建設部份,很有趣的聽到一些有意思的觀點或名詞,如地理藝術,這是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的梁廷毓所發表的<引爆火山工程:朝向一種地理藝術的試探>,
另外像台大地理所研究生張禎晏發表的<數值模式作為基礎設施:氣象預報中心的颱風預報展演>,
雖然談的是科學性的氣象預報,但他卻使用了「展演」這個跟藝術緊密相關的字詞,
令人不禁覺得如今各行各業、各種學科都可以挪用藝術的手法來服務本科的需求。因此儘管「藝術與地理學的交會」只是這次發表會其中一個子題,感覺拿它來指涉整個發表會,好像也不無道理。
不過因為晚上又補聽了前一晚找不到link的第二季駐村藝術家週五線上漫談夜的直播錄影,感受到兩種極為不同的發聲方式。
以週五漫談夜的兩位藝術家Sophie Schmidt和Petr Danda來說,他們比較多從個人感知經驗出發,而台大人文地理研究的發表,則著重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所處理的素材往往聚焦在外於自身的客體,也因此,聽眾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討論的題目,有了實質交換意見的可能性。相對於此,對藝術家的提問就客氣許多,往往是探詢個人經驗及好奇,比較難從一個平等的角度去質問創作主體所給出的經驗。
今天聽國美館的《影像之後:湯瑪斯 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Thomas Ruff: afterimages - WORKS 1989-2020)線上論壇直播也是類似。
因為又是技術問題,國美館的直播畫面一直出不來,後來改在Youtube看。等我找到連結進去看時,已經錯過藝術家本人第一階段的發言,進入策展人Martin Germann的部份,他口條清晰,對於這次策展解說得很清楚,之後由台灣藝術家曹良賓和吳孟真擔任與談人。整個討論還是圍繞在藝術家身上來談,旁人很難有交錯的觀點出現來角力。倒是張美陵在臉書上轉貼她的一篇文章解說得非常清晰,很值得一讀!https://www.twreporter.org/....../photo-thomas-ruff......
如何調和從個人的感知經驗過渡到知識體系的建立?這就是這幾日來我學習到以及需要努力投入的心得,哇哈哈!